【教学设计】让学习变得“可见” 让言语走向真实
鲲鹏小语工作室创办于2010年,我们一路走来得到很多名师的支持,工作室成员也在一天天地成长。他们靠孜孜不倦的学习,严谨的钻研精神,执着的努力,赢得的鲜花和掌声。今天,推送就是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翁佩英老师的一次磨课的经历。
翁佩英 鲲鹏小语核心成员之一。默默无闻,游走教坛二十余年。现任浙江省乐清市知临寄宿学校。
让学习变得“可见” 让言语走向真实
《记金华的双龙洞》第一课时教学预设
文本解读: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。文章按照游览顺序展开叙述,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、游外洞、通过孔隙进入内洞、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。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、溪流的欢唱、外洞的宽敞,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“窄、低、小”,内洞的“黑、奇、大”,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、美轮美奂。作为一篇游记,这篇文章叙述线索清晰、简洁,场景描写有详有略,语言表达洗练、精确。这篇文章游踪与溪水明暗同步,双线并行。景物描写紧扣特点,详略得当:一路前行,轻快明艳;入洞简约,止于宽大;孔隙惊险,细写感受;内洞奇大,展现变幻;出洞原路,一笔带过。难怪,这篇文章经久不衰,难怪,叶圣陶先生被称为“优秀的语言艺术家”。
教学目标:
1. 认读本课生字、新词。链接旧知,理清游览顺序。
2. 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,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。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,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。
3. 通过批注合作交流等方式,发现作者描写孔隙窄小的秘妙,并尝试尝试运用作者抓住特点,写出见闻和感受,把事物写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。
重点难点:
重点:理清游览顺序,发现作者描写孔隙的秘妙,并尝试运用。
难点:通过批注合作交流等方式,发现作者描写孔隙窄小的秘妙,并尝试尝试运用作者抓住特点,写出见闻和感受,把事物写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。
教学过程:
板块一:检查字词,理清游览顺序
1. 入题明确“游记”
师:今天,我们一起学习“优秀的语言艺术家”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,齐读课题《3 记金华的双龙洞》。“记”,是什么意思?你说,你说。像这种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就是游记。(板书游记)如果你们去游览了杭州的西湖,那你们可以说记——还可以说,游——
2. 检查预习
师:之前你们预习过,现在,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。
屏幕出示:
第一列:
油桐 一簇 擦破 依据 源头 孔隙 石钟乳 石笋(链接图片呈现解释)
(高高悬挂的石钟乳,尖尖耸立的石笋)
指名读,齐读。
第二列:
或浓或淡 盘曲而上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
谁来领读,大家跟读。
第三列:
一转
指名读。
师:“在洞里走了一转”就是在洞里走了——
第四列:
浙江 臀部 呈现 额角 稍微 蜿蜒
女生领读,男生跟读。
点红“蜿蜒”
师:我们在《长城》中学过“蜿蜒”,你来读。
屏幕出示:
远看长城,它像一条长龙,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。
师:蜿蜒是什么意思呢?
师:那么在这篇课文中,用蜿蜒写什么?请到课文纸上去找一找,划一划。你读。
(首先,当然是蜿蜒中洞顶的双龙,一条黄龙,一条青龙。)
师:哦,正是因为如此,这个洞才得名——师手指课题。
3.理清游览顺序
师:不久前,我们学过《颐和园》,我们回顾一下《颐和园》课文游览路线。一起说。
师:请自由读课文,圈出表明游览顺序的关键词。
谁来说一说?
(师板书关键词,串联成旅游路线图。)
师:来,我们校对一下,大家一起来说。如果有遗漏的,请赶紧补上。
师:谁来当个小导游,来介绍一下双龙洞的旅游路线呢?
板块二:聚焦孔隙,发现写作秘妙
1. 理解“孔隙”的意思
师:游记除了说清楚游览的顺序,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感受。在本课中,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,感到刺激?
生:孔隙
师:孔是什么?你说。
师:小洞,窟窿,是的,那隙呢?你来。
师:孔隙是什么意思呢?你说
师:没错,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,那从孔隙这个词中,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?你说。(板书:(窄、小))
2. 感受孔隙的窄小
师: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?请默读第五自然段,划出有关孔隙窄小的句子,圈出重点词语。写写批注。
生自主学习,教师巡视。
我们前后桌交流一下。
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:
师:我们来交流交流。谁来读你划的句子。
预设一:
生读:(屏幕出示)
怎样小的小船呢?两个人并排仰卧,刚合适,再没法容第三个人,是这样小的小船。
师:那你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?
生:并排仰卧,刚合适。
师:说说你的理解。
师:你平时乘过小船吗?小船,你走进去是怎么样的?
师:可这只小船呢?能坐起来吗?还容得下第三个人吗?
师:这样的小船真是太——
师:怎样小的小船,有两个“小”,我建议删去一个。你们赞同吗?说说理由。
师:两个“小”突出了——
师:男女生合作读一读,女生问,男生答。
师:我们合作读,我问,你们答
怎样小的小船呢?——
生:两个人并排仰卧,刚合适,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,是这样小的船。
师:怎样高的高山呢?你会怎么回答?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。
谁来说一说?
师:这是作者进入孔隙时——(生看到的)再加上听到的,就是作者的——(生:见闻)
(板书:见闻)
师: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。
预设二
师:我们继续来交流,你还划了哪些句子?
生读:(屏幕出示)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,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,到臀部,到脚跟,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,才说一声“行了”,船就慢慢移动。
师:您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孔隙的窄小?
生: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,到臀部,到脚跟,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。
师:“贴”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呢? 紧紧的,不留一点儿缝隙。
师:“贴”可以替换成“碰”或“躺”吗?为什么?
师:都有哪些部位贴着船底了?
从后脑到——到——到——
没有一处不——
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紧紧地——
师:难怪有人这样形容:千尺横梁压水低,轻舟仰卧过沙溪。这样的孔隙真是太——
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,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——
(板书:感受)
师:请自由读这个句子,边读边想象自己就仰卧在船上。
预设三:
师:你们还划了哪些句子?
生读:(屏幕出示)眼前昏暗了,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。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,准会撞破额角,擦伤鼻子。
师: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到了孔隙的窄小?
师:山石真的会“挤压”过来?
那是一种——
你会感到——
你来读一读。
师: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——
生: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,准会撞破额角,擦伤鼻子。
师:能抬起来吗?
生:不能。
师:一点儿都不能吗?
师:谁来读读这句话,读出作者的感觉。
师: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过孔隙时的——
师:作者正是用坐船通过孔隙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——
生齐:窄小。
师:带着这种感觉,请你自由读一读。
3 设置情境,体验孔隙的窄小
师: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下乘小船,过孔隙的感受。请闭上眼睛,准备好了吗?
师:请仰卧在小船上。你的后脑到肩背,到臀部,到脚跟都贴着船底,紧紧地、紧紧地贴着船底......船慢慢向前移动,眼前昏暗了。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朝你挤压过来,挤压过来,你觉得......来,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,就抬高一点儿......哎哟!我的额角......我的鼻子......
师:好,请睁开眼睛。说说你刚才体验的感受?
师:这样的孔隙,真是——
师:作者就是这样,通过描写自己过孔隙时的感受,让我们身临其境。
4. 再读第五段,梳理写作秘妙
师:我们再来回顾一下,作者怎样描写孔隙的窄小。
屏幕出示:(配乐读)
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,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。虽说是孔隙,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。怎样小的小船呢?两个人并排仰卧,刚合适,再没法容第三个人,是这样小的小船。船两头都系着绳子,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,在里边拉绳子,船就进去,在外洞的工人拉另外一头的绳子,船就出来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,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,到臀部,到脚跟,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,才说一声“行了”,船就慢慢移动。眼前昏暗了,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。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,准会撞破额角,擦伤鼻子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,就登陆了。这就到了内洞。
师:在这一段中,作者抓住孔隙的—— 生:窄小
先写自己的—— 生:见闻
再写自己的—— 生:感受
让读者也跟着作者来到双龙洞,让人——
师:叶圣陶不愧是“优秀的语言艺术家”,他通过精炼的语言,写出自己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见闻和感受,让人身临其境。我们再次去体验一下,老师读黑色的字,女生读见闻的句子,男生读感受的句子。
板块三:片段练笔,尝试迁移运用
师:我们的祖国有许多迷人的风光,比如武夷山的一线天。如果让你来写,你会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?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。
屏幕出示:
写作对象:
一线天或游览过的一处景点
具体写法:
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写法:
特点+见闻+感受
温馨提示:
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句,也可以用上平时积累到的词句。
习作展示,点评。学生修改习作。
师:叶圣陶先生用精炼的语言,抓住孔隙的特点,把自己的见闻和真实感受写下来。下节课,我们继续学习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。
板书设计:
3 记金华的双龙洞
游记